【形勢任務教育】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的中國經濟專論(一)
分類:
專題報道
作者:
來源:
發布時間:
2025-10-11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召開前夕,《人民日報》罕見連發8篇“鐘才文”系列專論,系統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文章深入解答“經濟形勢怎么看、經濟工作怎么干”,在中國經濟的關鍵節點,為穩預期、強信心、促發展注入強大確定性。
自今日起,本公眾號將連續4期完整轉發“鐘才文”的8篇重磅文章,助您一鍵讀懂中國經濟大勢。
— 01 —
從全球視角看新時代
中國經濟的跨越與蝶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世紀疫情疊加世界經濟衰退、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中國經濟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高質量發展不動搖,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與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形成鮮明對比的穩健發展之路,在充滿不確定的世界里,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和蝶變。
發展理念深刻轉變,引領中國經濟發展質量更高。新時代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和發展大勢,創造性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科學回答了中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的跨越與蝶變提供了根本指引。2012年至202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從54萬億元增長到近135萬億元,年均增長6%,接近世界經濟年均增速(3.1%)的兩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4年11月發布報告指出,中國經濟正逐步向更高質量、更加平衡、更具可持續性的增長模式轉變。
發展動力深度變革,新舊動能實現平穩接續轉換。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的供需兩側經歷深刻變革,供給側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新技術推動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加速成長;需求側內需的主動力愈發強勁,“十四五”時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將達到63%左右,投資的貢獻率將降至28%以內,消費日益成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國家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從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5年的第10位,成為10多年來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2024年中國基于專利合作條約申請的專利數量達70160件,比排名第二的美國和排名第三的日本分別多30%和45%。歐盟委員會2025年7月發布的創新綜合指數顯示,中國得分較2020年提高31.6個百分點,提升幅度顯著高于美國(15.8個百分點)和歐盟(10.8個百分點)。
統籌協調深入推進,城鄉區域發展成效斐然。下好全國一盤棋,統籌協調是制勝要訣。新時代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落地落實,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多年超過城鎮居民,中小城市和廣大鄉鎮成為新的消費熱土,城鄉面貌深刻改變?,F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英國《經濟學人》刊文指出,“絕對貧困在中國已成為歷史”。
綠色轉型全面加速,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是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6月發布的能源轉型指數顯示,與2020年相比,中國排名上升了66位至12位。
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新時代以來,中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分7批設立2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中國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今日的中國在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闊步前行,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2012年的11.3%提升至2024年的17.1%,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為越來越多國家提供雙贏、多贏、共贏的新機遇。國際社會贊許“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不斷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2024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在53個中高收入國家中排在第4位。2024年蓋洛普法律與秩序指數顯示,中國安全得分高于德國、法國、日本和韓國等發達國家,不少來華外國人有著切身感受。
可以預見,隨著“十四五”圓滿收官,“十五五”即將接續開啟,中國經濟一定會在現有發展基礎上,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前進目標,不斷實現新的更大突破。
— 02 —
深刻認識中國經濟
長期穩定發展的內在邏輯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679億元,2024年達到134.9萬億元,年均增長8.8%,遠高于全球經濟同期約3%的增速水平。“十四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在2020年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后,先后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今年預計可達140萬億元。這么大的經濟體量,能夠保持長期穩定發展,其背后蘊藏著深刻的內在邏輯。
黨的領導把握方向、協調各方,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根本保證。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重在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有效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作用。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能夠避免西方多黨制下的政策短視、朝令夕改等,為中國經濟長期發展提供重要“穩定錨”。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有效整合多元主體利益訴求,保障當前利益同長遠利益相結合、局部利益同整體利益相一致。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國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筑牢了中國社會長期穩定基石。
理論體系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學指南。理論是行動的先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堅持“兩個結合”,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習近平經濟思想提出“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發展新質生產力”等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由此形成的發展理念、道路、制度等實現了對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和西方發展模式的超越。
戰略規劃引領和有效宏觀調控相結合,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獨特優勢。用中長期戰略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引導資源要素跨周期合理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中國通過編制中長期發展戰略、五年規劃、年度計劃等,合理確定長中短期目標任務,相互銜接、有序實施,一張藍圖繪到底。中國注重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加強逆周期調節,正確引導市場預期,提振社會信心,既保證一定政策力度,又預留足夠政策空間,及時熨平經濟運行中可能出現的波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力量之源。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民的首創精神最為寶貴,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方面,注重在發展中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近1億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另一方面,正是因為中國堅持共享發展,國家發展“大圖景”與人民群眾“小目標”同頻共振,贏得了人民信任,得到了人民支持和擁護,黨和政府公信力得到有效增強,充分調動起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為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注入不竭活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偉大創舉。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屆三中全會,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二十屆三中全會,始終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命題,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顯著優勢持續釋放出來。近年來,中國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推動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推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不斷優化的新動力。
超大規模市場和創新驅動發展相互促進、良性循環,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強大引擎。中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形成規模龐大、層次多樣、潛力十足的國內市場,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巨大的創新空間。同時,中國具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優質的人才資源等供給側優勢,傳統產業已具備先發優勢地位,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供需之間良性互動互促,有效降低了創新創業成本,加快了技術迭代更新,推動了需求擴大升級,滿足了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釋放出人口規模巨大現代化的獨特潛力。
總的看,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是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多種因素協同聯動、系統集成形成強大合力的結果,有大邏輯,更是大趨勢。續寫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新奇跡,我們的底氣和信心就在這!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