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任務教育】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的中國經濟專論(二)
分類:
專題報道
作者:
來源:
發布時間:
2025-10-14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召開前夕,《人民日報》罕見連發8篇“鐘才文”系列專論,系統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文章深入解答“經濟形勢怎么看、經濟工作怎么干”,在中國經濟的關鍵節點,為穩預期、強信心、促發展注入強大確定性。
今天轉發“鐘才文”的第三和第四兩篇文章,助您一鍵讀懂中國經濟大勢。
— 03 —
科學客觀看待我國當前
經濟發展態勢
關于我國當前經濟形勢,主流是看好的,但也有唱衰的聲音。我們認為,看經濟要堅持兩點論,用好辯證法。總的看,我國經濟形勢有分化、勢在向好、未來可期。
底盤很穩固,韌性在增強。今年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全國上下攻堅克難、努力拼搏,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好于預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宏觀經濟四大指標即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和國際收支等表現良好。數據反映經濟。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速明顯高于絕大部分經濟體,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錨。就業和物價總體穩定。今年年初,中美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展開生活成本“大對賬”,彰顯我國商品和服務質優價廉,體現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貨真價實”。外貿展現強大韌性,出口競爭力持續提升,前8個月出口增速達6.9%,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新動能產品出口增速超過20%。社會信心增強,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股市穩中有升,越來越多國際資本看好中國市場前景、“做多”中國資產。重點領域風險有力有效防范化解,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能夠經受住風吹浪打甚至是狂風驟雨的考驗,抗風險、抗擊打的能力明顯增強。
動能穩步轉,創新在發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近年來,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進,涌現出一批標志性科技創新產品。深度求索大模型(DeepSeek)、國產人形機器人、生物醫藥等創新成果競相迸發。同時,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加快,科技創新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注入強大動力,人工智能技術加快應用,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入。今年以來,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明顯快于工業增速,現代服務業占比穩步提升。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新進展,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繼續下降,我國經濟發展底色更綠。
風險在化解,民生有保障。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風險挑戰。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上升,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盛行,美國濫施關稅削弱世界經濟增長動能。國內大循環存在卡點堵點,供強需弱特征較明顯,內需特別是消費增長內生動力不強,物價持續低迷,一些企業經營困難,一些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城市房地產市場在止跌回穩過程中出現波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穩住經濟大盤、化解累積風險的同時,努力兜牢民生底線,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高于經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等繼續增加,育兒補貼制度出臺實施。糧食和能源安全進一步鞏固,夏糧實現穩產豐收,電力保供“頂住了峰、兜住了底”。有力有效應對臺風、洪澇、地質等自然災害,做好應急搶險救災等工作,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
分化有顯現,轉型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不是一個齊頭并進的過程,不是“齊步走”,而是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不同區域、行業、群體會出現分化,宏觀數據同部分微觀主體感受會有“溫差”。比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下,智能化、信息化運用好的行業,企業效益和職工待遇會得到顯著提升;相反,一些轉型慢的傳統行業企業和從業者,日子就有可能難過一些。有數據顯示,人工智能相關行業薪酬增速是其他行業2倍,相比之下,房地產相關行業吸納就業減少、薪酬縮水。對此,我們要全面看待,不能因為部分經營主體感受不好就否定整體經濟形勢,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同時,我們要通過改革發力、政策給力,著力縮小“溫差”,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發展紅利。
前景有支撐,潛力在釋放。展望未來,在科技、勞動力、資本等方面,我國經濟發展仍然具有很大潛力。我國研發人員總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很多發達國家水平,科技創新厚積薄發。人民勤勞智慧,企業敢闖敢拼,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強。我國產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消費和投資潛力巨大,供給和需求兩側能夠支撐國內大循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最重要的是,我們有黨的堅強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能夠確保我國經濟航船行穩致遠。
— 04 —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蘊含重大機遇
中國經濟長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確定性和正能量。最近一段時間,國際國內有一些聲音認為,在中國,投資和發展已經過了黃金階段,機會變少。實際上,中國從不缺乏投資機會和市場空間,中國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將為世界各國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
產業轉型升級蘊含重大機遇。中國產業厚積薄發,規模效應和全產業鏈優勢持續凸顯,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一方面,中國制造業規模連續15年全球第一,其中80%是冶金、化工、機械、輕工、紡織等傳統產業,隨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推進,相關領域投資機遇將加速釋放。另一方面,中國人工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新產業新動能加快培育,多款人工智能大模型位居全球榜單前列,連續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創新藥加速研發上市,中國正以開放態度推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將與全球合作伙伴分享產業升級的巨大投資機遇。
科技創新和人才紅利蘊含重大機遇。中國在全球科技創新版圖中快速崛起,為全人類科技進步和福祉提升貢獻力量。2024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已超3.6萬億元,投入強度接近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發明專利數量均居世界首位;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加速融合,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不斷顯現,專利轉化率穩步提高,前沿科技成果不斷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中國高層次科技人才數量居全球前列,每年培養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專業畢業生超過500萬人,人才紅利特別是“工程師紅利”不斷強化,將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強大動力。
消費擴容升級蘊含重大機遇。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美元以上,超大規模市場體量穩步擴大,消費升級正處于關鍵時期,新需求牽引新供給、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投資機遇的過程。商品消費持續擴容提質,2025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望超過50萬億元,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地位更加鞏固,網上零售額連續12年全球第一,汽車、空調等銷量均位居全球第一。服務消費正在成為新引擎,2024年中國居民人均服務消費占消費支出比重為46.1%,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與此同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和縣域消費品質提升協同發力,眾多品牌將借勢發展、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蘊含重大機遇。中國幅員遼闊,區域協調發展對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巨大。中西部地區鐵路、公路等密度仍遠低于東部沿海地區,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仍然能夠產生長期經濟社會綜合效益;城際鐵路和跨江、跨海橋梁等區域間通道建設,對改善交通物流效率、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作用明顯,這方面投資需求還很大。中國在算力網絡、移動通信、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礎設施領域保持快速增長,將為全球創造廣闊市場空間。
新型城鎮化和城市更新蘊含重大機遇。中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速度雖有所放緩但內涵更加豐富。中國將提高城鎮化質量和水平、完善空間布局、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還將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對城中村、老舊小區等進行改造提升,加強防洪排澇抗災基礎設施、城市地下管網和綜合管廊等建設。滿足人民對城市美好生活的需要,將帶來巨大投資機會。
保障和改善民生蘊含重大機遇。中國人類發展指數持續提升,育幼、教育、養老、醫療等需求不斷增長。比如,2025年中國將實現每千人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4.5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60歲以上人口超3億人,但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執業醫師數、護士數與發達國家均存在不同程度差距。解決好幼有所育、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將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和市場機遇。
來源:人民日報
上一個
上一個:
